5月份发行的《营养学会学报》上一篇新的综述提出质疑“鸡蛋--是好还是坏?”,同时6月发行的《英国营养学期刊》上的荟萃分析报告,一项支持鸡蛋摄取量与Ⅱ型糖尿病发病率之间关联的前瞻性研究出现了与以往显著不同的证据。
萨里大学营养代谢学教授BruceA.Griffin的这篇综述凸显了对鸡蛋的看法改变了多少,强调说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鸡蛋因其高品质蛋白和高营养密度,应当认为是“好的”。
它总结说:“现在普遍的共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日常摄入量的中等水平的鸡蛋摄入量对CVD(冠心病)没有临床上显著影响的风险,而且膳食指南已经做出相应的修正。”鸡蛋增加患糖尿病风险的证据是前后矛盾的,而且鸡蛋与增加糖尿病者患CVD风险之间的联系被大量饮食和患者相关的因素弄混淆了。
“日益明显的是Ⅰ型和Ⅱ型糖尿病患者对鸡蛋中的胆固醇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从而产生了这种可能性,鸡蛋摄入量和冠心病风险可能存在于一种糖尿病,而不存在于另外一种。”
《英国营养学期刊》上的荟萃分析认为研究地点是鸡蛋摄入量与Ⅱ型糖尿病发病率之间关联强度发生差异的主要来源,因为美国的研究结果得到的关联强度要大于其他地方研究的结果。
此外,被认为是高质量的研究会发现,鸡蛋摄入量和糖尿病发病率之间没有显著联系。
论文总结说:“鸡蛋摄取量与增加患Ⅱ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联系可能局限于美国的系列研究”。
此外,由于缺少数据支持生物机制来解释这种关联,有可能在美国人口中的这些调查结果可能与其摄入量和摄入的形式形成的残余混杂有关。
Ⅰ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Ⅰ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以前被称为“幼年型糖尿病”或“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顾名思义,Ⅰ型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发病年龄较轻,治疗需要依赖胰岛素。
患了Ⅰ型糖尿病之后,由于免疫系统受损,加之胰岛素生成细胞被破坏,身体就不再产生胰岛素,或产生的胰岛素不够用。所有患者中大约有5%~Ⅰ0%的人是Ⅰ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一半情况下起病比较急,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的症状比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如果去医院做检查会发现,这些患者血里的胰岛素和C肽都很低,有一些胰岛相关抗体也是阳性的。
>>>Ⅱ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曾被称为“成年型糖尿病”或“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任何年龄阶段都会发病,甚至儿童也不例外。但是Ⅱ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发病人群还是中老年人。
Ⅱ型糖尿病起病的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的症状可能不是特别明显,好多人都是体检发现血糖升高的,甚至是先有了并发症的症状,例如眼睛看不清了,肾功能下降了才发现。
正常情况下,身体利用胰岛素将葡萄糖运入细胞中,进而转化为能量。而Ⅱ型糖尿病的患者体内发生了胰岛素抵抗,脂肪组织、肌肉和肝细胞不再利用胰岛素,然后身体得到了错误的指令,分泌出更多胰岛素。
打个比方,本来我方士兵(胰岛素)可以以一敌百(敌人:葡萄糖),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产生了消极抵抗的情绪(胰岛素抵抗),战力显著下降,为了取得胜利只能多派部队(胰岛素水平升高),就表现为血液中的胰岛素多了。
起初,胰腺尚能通过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来代偿,但时间一长,胰腺就不能再产生足够的胰岛素了,尤其是餐后血糖升高的时候。如果胰腺无法继续产生足够的胰岛素,就需要药物或胰岛素来治疗了。
有相当一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比较胖,并且有可能同时有高血压、痛风、高血脂等疾病。
>>>看起来像Ⅱ型实际是Ⅰ型糖尿病的LADA
这种情况全名叫做“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这部分患者是Ⅰ型糖尿病里的一个特殊类型。他们也是成年了才发病,症状也不明显,刚发现的时候还可以用药物治疗,但可能要不了多久,大约半年到一年时间后就需要转胰岛素治疗了。
这些患者检查胰岛相关的抗体也会是阳性。
误解一:Ⅰ型糖尿病就是青少年的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患者多数在青少年发病,但不是说只有青少年才得。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Ⅱ型糖尿病的患者发病的年龄也在下降。
所以说年龄不能成为诊断糖尿病分型的标准。患的是Ⅰ型还是Ⅱ型糖尿病,主要还是很据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
误解二:Ⅰ型有可能不打针,只吃药控制吗?
除了上面提到的LADA型的患者刚开始治疗时可以用药物,其他Ⅰ型糖尿病患者确诊了就需要胰岛素治疗。
误解三:Ⅰ型必须马上用药治疗,部分Ⅱ型可以再等等看,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
不对。治疗的标准不是有没有症状,而是“血糖水平达标”,即平稳地将血糖降到目标标准。
此外,糖尿病治疗不仅仅是药物治疗,部分Ⅱ型虽然不需要马上开始用药,但是肯定需要进行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这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环节。